在減重或減肥以及健身界,都會有一個名詞告訴你「熱量赤字」的概念,也有很多人要你控制熱量,並揭露各式各樣的食品熱量,把很多減肥減重的人非常緊張,還有基礎代謝率擾亂我們,那這些東西究竟是什麼呢?
我從減肥開始就在網路上找各式各樣的資訊,熱量赤字與基礎代謝的概念很多,但好像沒有一個願意說清楚!
熱量赤字就是「吃進去的大於消耗的」,那我們就會瘦,因為當熱量累積到7700卡時,就會形成1公斤的脂肪,所以當我們熱量赤字累積到7700卡的時候,那麼就可以減掉一公斤的脂肪。
於是有了這個概念,有人節食有人開始吃草,有人開始不碰各種熱量炸彈,殊不知我們還有一個東西要考慮,那就是「基礎代謝率」,當我們攝入的熱量低於基礎代謝率的時候,那們人體會覺得我們好像處於飢荒模式,第一個動作就是降低基礎代謝率,然後把所有可用的熱量,「全部儲存」。
我們來拆解基礎代謝這四個字,基礎這個字,就是意味人體最基本基本的代謝,而代謝,指的就是新陳代謝,就是把東西排出去的這個動作,包括把熱量脂肪排出體外。
所以基礎代謝,就是「當我們一天躺在床上什麼也不做,躺一整天,身體所消耗的熱量」,那你一定會想,這怎麼可能?哪裡有人會躺著一整天對吧,又不是植物人!所以基礎代謝只是代表「身體是否有良好代謝」的一個象徵數字。
我們躺在床上,舉凡翻身、說夢話打呼,起床以後走路、刷牙、洗臉、上下樓梯,在辦公桌上打字、舉手打電話等等,甚至是吃飯的時候咀嚼、吞嚥以至於消化,都會消耗熱量。
目前可以查到的文獻,女性的基礎代謝率會落在1100~1400大卡、男性則是1400~1700大卡的範圍較為常見,而根據Andy的實驗,如果工作屬於非常靜態的上班族、打電腦等等,然後都是搭電梯、騎機車往返,一整天走路的總距離沒有超過一兩百公尺,那麼這些活動大概會消耗300~400大卡左右。
而平常正常速度走路十分鐘,大概消耗50~100大卡左右,根據不同的狀況而定。
於是我們就可以得出,一個平常不運動的電腦族、宅男宅女,一天大概就是消耗1700大卡(男女不同,以上列提到的計算),所以當我們一天攝取進去的熱量,等於這個數字的時候,我們就會持平不會瘦也不會變胖。這個數字,就是我們一天可以安全吃的數量。
如果一天吃兩餐,那麼你就可以把這個1700大卡分配在兩餐,一天三餐,就分配到三餐。
那麼如果今天工作型態是「台北的通勤族」,上班走路到公車站搭公車或是到捷運站搭捷運,轉一個車就超過上述的運動量了,那麼一天的「活動熱量」就一定會超過400卡,可能到六七百大卡,那麼一天的安全熱量,可能就會是兩千大卡,那麼我們可以吃的熱量就更多了!
那我們複習一下,熱量赤字就是消耗的比吃進去的多,而一公斤脂肪大概是7700大卡,所以我們該怎麼計算呢?
以上述的上班族機車族男性來舉例,每天的活動以400大卡計,基礎代謝以1500大卡計算,那麼如果每天就要吃進去1500大卡的熱量,然後400大卡的赤字。
400 X 19.25 = 7700
每天赤字400大卡,那麼大概20天就可以減掉一公斤。這就是熱量赤字的概念。
那如果是剛剛說的通勤族(捷運上下班都要轉兩次車)女性,每天活動以800大卡計,基礎代謝以1200大卡計,那麼每天只吃進去1200大卡,每天的赤字就是800卡。
800 X 9.625 = 7700
所以大概10天可以瘦一公斤。
這是很基礎的算法,但其實每個人的數據都不一樣,所以我會建議仰賴目前的科技,也就是手錶的部分,我自己用過Garmin跟Apple Watch,目前手上戴的是Apple Watch,我自己是認為Apple Watch比較詳細,比較能了解詳細的數據狀況。
Apple Watch還是要搭配iPhone,如果沒有iPhone的,或許小米或是Garmin會是好的選擇。
不過這類的數據都有自己的誤差值,建議可以搭配體脂計計算,交叉比對誤差的範圍,這樣才能更精準的掌控數據。
雖然熱量赤字很基本,但是更重要的是營養學的部分,也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碳水啦、醣類這些,這就是關乎到我們吃進去的是何種熱量,這樣才能讓我們更健康,也能避開很多增加脂肪的地雷。
Andy放到之後的文章討論。